淮南市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风采回顾

发布日期:2023-09-09 15:34  来源:共青团  阅读: 次  字体:[ 大 ]  [ 中 ] [ 小 ]

  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是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以组织化动员与社会化动员相结合方式,让大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把准职业发展定位,储备工作经验,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团淮南市委在暑假期间积极组织开展“扬帆计划”实习活动,将其作为服务大学生从学业到就业顺利过渡的重要工作载体和常态化服务大学生就业需求的重要举措,增强大学生群体对淮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7月,300名青年学子,走出校园生活的舒适圈,走上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岗位,进入到最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暑假里他们通过政务实习、企业实习,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代言人、成为走村入户暖民心的宣传员......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用汗水浇灌梦想,用一场场主题活动、一次次志愿服务、一份份心得体会,为群众办实事,为青春添力量,成为淮南的青春代言。他们无私奉献、敢于担当,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展现了青年大学生的风采,下面,跟着团团一起来看看返乡学子们的在岗实习生活吧!值得我们每个人致以崇高的敬意,现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双节,表达对老师感激和尊敬!


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张俊秋:


  很荣幸借助此次“扬帆计划”活动获得在团县委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实习期间收获满满。在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引与帮助下,我很快适应了工作节奏,逐步参与到日常各项事务中去,从最初的整理各项材料统计信息到与其他单位沟通后报送材料,再到活动前期的组织与策划、活动过程的跟进,每一次交给我的任务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比如七月我们成功开办了四期“公益爱心暑托班”,通过“学业辅导+特色课程+实践活动”的方式,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健康心态,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此外协助楚博馆招募90名“红领巾讲解员”,负责统计信息传达通知,为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游客提供系统解说。还作为暑期三下乡活动对接方,组建了微信群,联络各个有意向的学校院系,协助多所高校在寿县进行活动开展,提供媒体平台进行宣传等等。在团县委工作的日子里,大家经常互相帮助,给我鼓励,氛围融洽和谐,令我在这个大家庭有强烈的归属感。


  很感谢扬帆计划活动和团县委提供的实习机会,这是我人生中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是值得回忆的。在团县委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也实现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深入一线体会在党领导下的政府如何为人民服务,让我更加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也为家乡发展做出了一点点贡献,希望我的星星之火终有一天聚光成芒。



山西大学新闻学专业张雪丽:


  偶然间看到凤台县团委发布大学生暑期“扬帆计划”的通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抓紧报名。我实习的岗位是凤台县检察院。院里的领导充分了解每个实习生的专业特长后,结合工作需要,将我安排在政治部工作。


  实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检察院大家庭的温暖和领导对于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我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协助哥哥姐姐们拍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宣传视频,分享公务摄影的技巧和知识,和大家一起学习剪辑视频和编辑图片的技能,最大可能性发挥我作为新闻学子的专业所长。


  特别是,检察院的领导们对于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关照和包容,经常与我们谈心谈话,亦师亦友,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之中我懂得了许多人生成长的道理。我很开心又倍感荣幸能有这样一次实习实践的机会,我将带着这段宝贵的经历继续砥砺前行,努力增长才干锻炼本领,更好地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安徽理工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周睿琛:


  今年暑假,在大通区街道办事处实习的短短一个月里让我受益匪浅,在做人、做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刚到实习单位,毫无工作经验地被安排到党政办公室工作,我主要的任务就是协助同事完成相关的工作。开始我的工作内容很简单,主要就是整理一些资料或者录入报表等。但亲自动手时,那些原本想着很简单的问题却并非如此。在这过程中我学会了耐心与细心。这次实习给了我一次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也给了我一个更加准确审视自己、定位自己的平台。通过这次实习,我逐渐了解了社会。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了自身存在的很多问题,而我认为,这种发现就是我这次实习的最大的收获。我相信,这种收获会在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短短一个月的实习或许不能让我立马熟悉工作生活,但通过这次实习,我明白凭自己现在的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还是无法很好地胜任真正的社会工作。因此,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涯里,我一定要认真学好专业的知识,提升自我专业素质,无论将来是在政府机关从政,还是去企业发展,都要很好地运用专业知识指导我的实践。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陶新雨:


  为进一步加深对基层一线工作的理解,明晰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我报名参加了淮南市扬帆计划并顺利进入泉山街道安化社区开展了四十多天的暑假实习。在实习期间,我切身体会到了政务机关部门工作人员务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学着从工作的日常与细节中提升办公技巧;坚持每日学习读报,充实提高自己;从身边人的言谈举止中学会多观察多思考。在基层一线,要自觉深入群众生活,了解群众的需求和生活的痛点、难点,积极解决他们的需求和生活中的痛点、难点。我也更加明白了,只有在实践中充实理论知识,厚植家国情怀,才能更好地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我们要用实际行动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安徽大学英语笔译专业年航宇:


  今年暑假我走进淮南市谢家集区人民政府,成为了妇联办公室的一名暑期实习生。时光匆匆,我刚到办公室什么都不懂的样子还历历在目,而现在转眼之际,我已经度过了暑假实习的时光。实习的日子教会了我如何更好的待人接物,我也深深的感受到了妇联工作之不易。更加幸运的是在此过程中,遇到了两位良师,也遇到一群十分善良真诚的朋友。


  妇联在我的印象中,就是要走进广大妇女的生活中,对一些家庭矛盾纠纷事进行调解。但是经过实习我才知道,妇联远不止家长里短,妇女工作也不止是针对妇女。经过近两个月的实习,我首先对基础的办公技能——打印、复印、扫描、发文登记等进行熟练地操作,也让我知道政府公文的书写、排版的严谨性。其次在实习中,还有很多与其它机关接触的机会,锻炼了我沟通协作的能力,如与司法局一起去开展暑期儿童防溺水宣讲,与各基层妇联去关心慰问“两癌”妇女身体恢复情况,与财政局督查妇女创业进度项目,与新媒体合作帮助广大妇女寻找工作、创建妇女之家等。


  “妇女能顶半边天”、“切实为百姓做实事”是我在区妇联实习时亲身体验到的。不管是在今后的学习还是工作中,我都将铭记在妇联这段宝贵的实习日子,它是我人生中一笔重要的财富,也教会我在今后的日子里认真待人接物,踏实做事做人。



安徽工业大学应用经济学专业吴柳: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已经在八公山区度过了一段充实而难忘的实习生活。作为一名实习生,在这段时间里我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党团工作的重要性。在这里,我将回顾我在实习生活中学到的内容和收获,以及个人成长与发展。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八公山镇的党员信息整理,党员、团员组织关系转接、整理和录入工作;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的入党材料进一步梳理;负责文件的汇总和校对;督促各村支部积极登录“学习强国”app进行学习。


  在实习过程中,我也学到了许多实用的职场技能。例如,如何高效地处理工作任务,如何应对复杂情况和问题,以及如何与同事合作共事。我也学会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困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技能对于我未来的职业生涯将是非常有价值的财富。此外,实习也增强了我对团队合作的认识,我与同事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解决了许多问题。


  在实习的最后,我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和鼓励,这对我而言是最大的肯定和动力。感谢他们在我实习期间给予的指导和帮助,让我在这段时间里取得了进步。总体而言,这次政务实习是我大学生活中非常宝贵的经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也将以此次实习所学所感所悟融入到我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去,作为指引我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三峡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专业沈若雨:


  “在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能力”,当我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时才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走上团市委的行政实习岗位,除了计算机操作外,课本上学的理论用的很少。我主要负责处理部分文件、打印复印文件等基础工作,但由于经验不足,在实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在部门两位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最终实习工作顺利结束,也让我收获颇丰。


  首先,我学会了在工作中要真诚。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管工作多难做,做好自己的那一份,总有一天会有收获,只是时间的问题。但如果你不去做,这一天永远不会像天上掉馅饼那样到来。


  其次,要勇敢。作为一名社恐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我多次与各县区团委老师交流,且参与团市委活动的指引工作,我学会了主动有礼地询问老师的建议与需求,也培养了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好习惯。


  最后,就是坚持的重要性。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应在做事的执着、不放弃中有所体现,要想长成参天大树就要靠坚持靠积累。在天气情况允许的条件下,我坚持每天骑车前往工作岗位,准时上下班,主动积极承担工作责任。


  一个月的实习中,我觉得很辛苦。但面对团市委兢兢业业的其他老师们,面对早起为我准备一日三餐的妈妈,面对在上班路上遇到的那些奔波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城市建设者等等辛苦的每一个人,我认为此次实习意义深刻,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经验,也让我体会到深入社会岗位上的辛苦与满足,更坚定了我毕业后从事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岗位的信心。



(编辑:宋歌,校对:侯灿,审核:李根)

分享到: